而隨著假日的結束-塞浦路斯
留意,考慮到境外出行大多以飛機為主,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假期民航的恢復要慢于鐵路出行了。
這種長假日,由于航司議價能力更強,航司不僅要賺錢,更多時候還要利用假期的收進來平衡平時的航線支出。假如剔除了春運、暑運以及國慶假期的收進,航空業全年虧損無疑。
因此,目前的國內旅游到底是否恢復到了疫情水平,我覺得應該也要考慮到這種擠壓效應的影響。
民航資源網2021年5月6日消息:全國難得的“加長版”五一假期結束了。
首先,申請年休假是一種需要經歷內心掙扎的過程,領導會不會批?時間該怎么定比較合適?如何才能不影響手頭工作?
在全球疫情還不明朗的情況下,“這邊風景獨好”確實讓人眼紅,這一篇就來盤點下五一,順便聊聊對“好好休假”這件事的理解。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1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實現國內旅游收進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7.0%。
因此,如何好好休假,真的還不是全國假日辦每年如何琢磨調休,就能做好的事情。假日需求集中的無奈,背后更是個深刻的社會題目。
今年五一,鐵路出行人數增長較快、前四日較2019年同期增長3.8%,國際物流,而道路和民航出行人數分別較2019年同期增長0.5%和下降2.0%。
這種供需的錯配,造成了固然假日經濟一時繁榮,但旅行品質如何?能否具有可持續性?實在深表質疑。
因此,也需要理性看待目前的火爆。
但是實際是,對于有子女的家庭,長假可能是唯一的家庭休閑出游機會。從某種意義上,從時間本錢上,國際物流,這實際是一種剛需。全家人共同的假期,對于很多職業來說,實在也是一種奢求。
因此,在目前集中公眾假期的模式下,運力緊張、旅游資源供不應求才是市場經濟的常態。
尤其在當下的“內卷”時代,完全封閉手機,逃離工作,從我們的職場文化來看,并不現實。
這一點,或許抗擊疫情的政策可以成為某種鑒戒。
這一點也體現在了出行三大交通方式的數據變化。
在歐美,無論是醫療專家還是政府官員,在勸導民眾遵守防疫規定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理由,就是大家要攜手“flatten the curve”。意思是,只要感染人數不要突破現有醫療資源的上限,即使疫情持續時間會更長,也是可以有效應對的。
當年鐵道部信誓旦旦表示,高鐵網絡建成時,“春運一票難求”將成為歷史,誰曾想,如今只有他說過的這句話成為了歷史。
今年,在“原地過年”政策下的春運而導致的一季度航司巨虧,就是一個最好的證實。
實在對于假日旅游,要想提升旅行質量,也是適用同樣的原則。
當我們被一次次灌輸如何好好工作時,在好好休假這件事上,或許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這部分境外出游需求從而擠壓到了境內旅游。
境外出游需求被迫擠壓到境內
解決之道:flatten the curve
旅游人次恢復到疫情前,收進恢復還有待時日
02
原因在于,考慮到經濟本錢,實在任何交通方式在遠高于日常需求的情況下,調整的彈性有限,都會碰到瓶頸。
題目找到了,但對于這個題目的解決之道,似乎目前來看,并沒有特別好的辦法。
01
文化和旅游部的這組數據中并未提及出境旅游,很顯然,今年五一除了澳門以外,其他地區的出境數據可能都可以忽略不計。
從民航的特點來看,全年收進的最大來源還就依靠于這種節假日供需關系的緊張。
其次,在同事們都在忙于項目時,自己休假時不中斷的“噓冷問熱”,這種假期質量如何,想必大家也都深有體會。
這種現象的背后,實在是假日模式下出行的高壓態勢,讓交通系統本身收留不得半點收留錯空間。
從海口海關統計數據看,假期前三天海關共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4.85億元(人民幣,下同),購物人次6.54萬人次,同比分別大漲215.24%、140.23%。這幾天買單的離島免稅購物旅客,人均消費超過7400元。
而且,經歷了疫情,在飽受隔離之苦后,更多人實在也珍惜出行的意義。這一點,從長遠來看,實在對于旅游行業是一大利好。
春日的美景并不會轉瞬即逝,為何又總要把大家集中安排在固定的時間往享受?
某種程度上,所有的旅游資源都不是以滿足集中假日需求所存在的。究竟全國一年也僅僅只有11天的公眾假日。
對比2019年的十一長假,當時天天的全國口岸出境人數都是高達140萬以上,今年就算剔除澳門逐日接近40萬的人數,可以看出,五一假期全國也基本上有500萬左右的出境需求未能實現。
今年五一,從川航的“航班取消短信事件”到京廣高鐵由于“一塊地膜所引發的北京西站大面積晚點”再到“雷暴天氣導致的航班取消”,五天的假期里,關于交通出行的熱門事件就足足引發了三次大的社會討論。
很多專家曾經指出,要發揮職工年休假的作用,來開釋這種集中出行的壓力。
所以說,錯峰休假,實在知易行難。
這種擠壓效應還體現在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的火爆。
但我相信很多有過職場經驗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任何平時看來都稀疏平常的題目,在大規模的出行壓力之下,就會導致影響巨大的連鎖反應。
而隨著假日的結束,酒店機票瘋狂打折,景點也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04
結果就是旅客花了更多的錢,但旅行質量大大下降。航司投進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還是被旅客所投訴。景點開辟了所有通道,但還是大排長龍。各地景點的公共治理壓力也陡然激增。
很多人可能會說,都知道人多,為何還要假期往湊這樣的熱鬧?
酒店、景點、航班座位數是固定的,這些旅行供給資源的上限,一旦突出,就會帶來各種社會性的矛盾。
這種購買力和數據的增幅確實可以算作非常夸張了,但我以為海南可能更需要“未雨綢繆”,假如在境外旅行恢復后,海南能否還能維持目前的熱度,如何保持競爭力?確實是個非常現實的題目。
我估計其他國家可能在疫情后都將在一定時間看到旅游人數恢復快于收進恢復類似的現象。固然在很多旅游熱門城市,可能這種感受不深,但低價刺激旅游信心的恢復,確實是當下的一個現實。
03
假日集中出行模式,放大了交通組織的矛盾和題目
這一成績實在跟旅游復蘇的基本規律是一致的。可以看到,全國在2021年仍將是處于恢復期的以價換量的階段。
而這一例證的反例,就是目前的印度疫情。峰值一旦突破了醫療供給的上限,導致的就是整個防疫體系的崩潰。就連像氧氣這樣最基本的醫療物資,都成為了奢求。
這種現象也并非我們所獨占,歐美每年的圣誕新年假期往往也是惡劣狂風雪多發的季節,天氣對出行的影響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經常出現大規模的航班晚點或取消。化解這種激增假日出行需求矛盾,可謂是世界級困難。
疫情下,還有一點比較輕易忽視,就是境外出行限制的擠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