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來臨 美國供應鏈壓力凸顯
近期正值美國圣誕季,但美國人正經受著新冠肺炎疫情和供應鏈緊缺的雙重考驗。船舶在港口擱淺,倉庫爆滿,卡車沒有司機……極度復雜、高度相關的供應鏈正處于劇變之中。隨著需求的增加,貨物迅速淹沒了美國港口。由于有太多的船只同時到達,這些船只不得不在洛杉磯和長灘的港口外排隊等候。訂單的激增也超過了集裝箱供應的承受力,從中國上海到美國洛杉磯的集裝箱運輸成本飆升了10倍。
近日,美國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供應鏈危機如何發生》的文章,介紹了美國供應鏈危機發生的原因。作者認為,疫情發生前后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是最終導致危機嚴重化的“推手”。在眾多最終導致供應鏈緊缺的因素中,有3項與疫情高度相關,即勞動力短缺、原材料短缺和耐用品短缺。
在勞動力短缺方面,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努力雇用工人,特別是倉庫、零售商和建筑公司,即使雇主們愿意提高工資,勞動力短缺仍然存在。而造成勞動力短缺的因素也有很多,包括經濟復蘇政策、卡車司機短缺和裁員等。
文章作者認為,為實現經濟復蘇,美國政府推出了刺激計劃,通過向家庭郵寄支票的形式,美國家庭獲得了數千億美元的恢復援助,這反而讓人們不愿出來工作。卡車司機短缺問題是美國國內存在已久的問題,在艱苦的工作條件下,多年來卡車司機工資卻不斷下降,美國卡車司機數量一直很少,疫情防控期間,即使集裝箱可以從船上卸下來,但它們只能被堆在碼頭上無法被運走。疫情后大規模裁員是供應鏈出現較大需求時勞動力缺口的直接因素,這還間接導致消費能力下降。
在原材料短缺方面,文章認為,一種商品的短缺有時會導致其他商品的不足。例如,計算機芯片的缺乏迫使主要汽車制造商削減生產,甚至延緩了醫療設備的制造。導致原材料短缺問題出現也有非常復雜的原因。首先是運力減少。由于疫情剛發生時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少,失業率增高,世界范圍內的運輸企業對運輸能力需求的預估持悲觀態度,對全球供應鏈形成挑戰。二是疫情發生初期生產停滯。三是供應鏈緊缺對原材料的反向作用。
在耐用品短缺方面,關鍵問題是供需不平衡。當出現供應短缺問題時,商家和消費者的第一反應是提前訂購甚至是超需求訂購,在重大節假日前夕,這種行為給供求系統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文章認為,盡管人們擔心疫情會影響消費,但美國人還是愿意購買更多的辦公家具、電子產品和廚房電器。
還有一些因素是疫情發生前美國經濟社會已表現出來的問題。盡管這些問題與疫情并沒有直接關聯,但是負面效應卻因為疫情被不斷放大,最終成為導致供應鏈短缺的因素。如網購、“即時生產”和高度依賴進口。疫情前,人們已經培養起了網購的習慣,疫情急劇加速了這一趨勢,2020年4月-6月,亞馬遜商品銷售量較上年增加了57%,這些猛增的數據對供應鏈造成了極大壓力。
“即時生產”源自二戰結束后日本豐田公司生產模式,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最低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會盡可能少地儲備原材料和零部件,按需購買。雖然這種模式極大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但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這種商業模式的負面影響被放大,企業紛紛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繼而引發產品短缺甚至影響供應鏈下游產品的生產。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美國人的生活必需品生產廠商“越搬越遠”,再加上很多企業采取的精益生產方式(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和低消耗),當超市貨架上商品被搶空,零售商和企業寄希望于“隨時補貨”幾乎不可能實現。
此外,文章還單獨指出全球生產大國面臨的集裝箱短缺問題。
文章認為,解決供應鏈短缺問題需從多方面入手。如果對供應鏈問題置之不理,以原材料短缺為代表的影響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會加速惡化,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供應鏈危機已成為美國一個重大問題,也成為加劇通貨膨脹的關鍵因素,而通貨膨脹將極大影響人們對全球經濟整體命運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