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壓力迫使企業尋找新增量 漲價背后反映體系失衡
據了解近年各類電商大促興起以及快遞企業先后搶灘登陸資本市場,致使快遞網點不堪重負,價格漲聲不斷。不久前中通率先宣布調費機制。正當商家和個人猶豫是否放棄時,由韻達、圓通、申通陸續聲明調費。三通一達齊漲,此調幅約為0.5元/單,這筆錢本應是發件網點支付給派件網點的費用。
可是據新浪科技了解受限于通達系的加盟機制,原本是發件網點承當的費用,在部分地區已“嫁接”到商家或個人上,部分地區的快遞漲幅達到2至3元。一場商家與快遞網點的博弈在暗中打響。
網點兩難:人工場地成本壓力巨大,但輕易加價必會喪失客戶;商家無奈:電商節贏利低快遞還漲,提質升級倡議多年無閃現;從行業來看,提價的背后更反映出“通達系”日趨激烈的競賽環境及系統失衡的壞處上市進程結束,加快擴張導致成本添加;敵不斷涌入,須持續造血保護資金鏈;智能終端待檢,可是很多一線人員已丟失;行業增速放緩,企業回身慢出入難平衡;…………
快遞提價在所難免。乃至有專家直言,部分網點在促銷節后很可能堅持現價,不會回歸以往價格。“提價要按客戶區分對待,普通客戶就說是公司規則,大客戶就得商量著來”,北京朝陽某企業快遞員通知新浪科技,現在北京往上海發快遞已上漲0.5元,個人客戶容易“對付”,但部分老客戶、大客戶相對難纏。
“比方我范圍內的一些淘寶商家,他們發快遞就幾塊錢,但有必要確保每日的數量”,該快遞員透漏,每年年頭,雙方都會斷定快遞定價,“有時為了留客戶,會許諾任何時候都一口價,包括雙11”,此種景象下,即使總部要求提價,快遞員也很難開口,“一單貴5毛,他每天發幾百件貨,這就多出好幾百。最重要的是之前說好的價錢,人家不接受也可以理解”。
商家不買賬,這筆費用又會從頭轉接到快遞網點上。實際上,派送費用的調價并不意味著一切區域的終端快遞費上調,而是會根據各加盟網點的承受能力和競賽狀態決議。
“各個網點會做權衡,究竟要不要讓客戶掏這筆錢”,該快遞員透漏,有些地區貨多,且人員及場地成本偏低,這些網點會優先考慮自行承當費用,避免丟失客戶。若統轄區域弱勢或個人用戶較多,則網點會讓顧客買單,收取0.5元乃至更多。
該職工還透漏即使網點沒要求提價,亦有快遞員會在規則范圍內多收取些費用,然后添加個人收入。
北京朝陽區某快遞網點負責人通知新浪科技,本年快遞的運營成本顯著上漲,淘寶大商家發往京滬深等大城市的單價從每單3元漲至5元不等,即使快遞企業不漲錢,商家也很可能恰當提價,以確保收益。
據新浪科技了解,盡管“通達系”公司在布告中只說明“各地網點抵達上海地區的快件”提價,但在北京地區的部分網點也已開端調價:同城快遞費用漲幅為1元至1.5元,發往外阜費用漲2元至3元不等。
為何會俄然提價?韻達快遞一位負責人向新浪科技表示,年末為快遞業旺季,尤其在雙11前后,快遞業務量會劇增,有必要要投入更多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加以應對,正因如此,總部在歸納考量后才考慮提價。
暫時性成本添加,經過調整價格分管新增的成本,這一說法看似合理,但也折射出了更多問題。
實際上,這并非快遞企業首次在雙11前夕調價。在2015年,“通達系”等快遞公司就曾內部通知,派送標準每件提高2元;2017年,部分企業開端對外宣稱調價,但因輿論和方針等壓力,未能落實。
“人力成本上升,低價戰略行不通了,但更應該關注和改進的是系統”,在快遞專家劉明海看來,快遞提價背后要素很多,絕非只是成本的添加。
首先是系統模式失衡。劉明海稱,“通達系”與順豐的最大區別是加盟和直營,前者資產較輕,利于加快擴張,但各網點的理念難以一致,新模式下難達成一致,后者的方針易一致,且可步調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消費結構變化時,以往的網絡系統不能快速習慣需求。這其中首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隨著同城快遞等公司的入局,企業間競賽加重,但行業已呈現放緩趨勢。
據國家飛時達快遞局數據,2017年快遞業務量完結401億件,同比增加28%;業務收入完結4950億元,同比增加24.5%。而相較于從前,年增速卻減少了至少20%。
中金公司的一組數據亦顯現快遞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的水平,下滑至現在5%至10%的水平。
增速俄然放緩與毛贏利下滑,讓部分加盟商“猝不及防”,原有網絡系統導致“回身”慢,出入難以平衡;其二是紙質面單的數量過少,加盟商損失嚴重。
此前有報導稱,現在很多加盟商運營情況堪憂,生計壓力巨大,即使暫時調整運營戰略,退出轉賣也已成為常態。
第二是人員人力缺少。劉明海以為,長時間以來,各家快遞公司都在推出激勵方針,例如每單獎賞0.2元至0.4元不等,但仍存在供不應求的局勢,某些地區很多人員跑去送快餐,盡管作業強度相當,但送貨風險下降不少,補償金額很低。此外,企業在大力發展智能終端,這也從側面表現出人力的缺失。
系統架構及人員構成均屬內部機制,真正促進快遞企業發展的當屬資本。2016年在價格戰的“炮火”中,民營快遞企業集體擁抱資本市場:順豐、圓通、申通、韻達借殼上市,中通赴美上市。2017年,上市潮仍舊延續,百世集團和德邦物流登陸資本市場,上市民營快遞公司增至7家。
烽火從未停息。快遞企業需要經過資本運作來解決資金鏈問題,轉型、擴張、全球化、多元化布局等成為發展關鍵詞,隨之而來的是運營成本的提高,壓力凸顯。
根據本年上半年的數據,圓通、中通、申通、韻達的營業成本別離為104.8億元、52.5億元、53.7億元和41.7億元,同比增幅別離達到46%、40.8%、20%和41%。
成本壓力迫使企業尋覓新的增量,以此來實現業績方針,這也是很多上市公司面對的現狀。
“在沒有更好的突破點時,只能選擇提價”,劉明海以為,這是上市公司的后遺癥,高速擴張帶來的巨額支出,只能經過提價來填補。
不僅如此,隨著閃動、達達、美團等企業的入局,一定程度上蠶食了傳統快遞公司的訂單,為應對競賽,也只要經過提價來增強資金鏈能力。
“我以為雙11只是一個時間點,即使沒有雙11也會提價”,劉明海以為,在“通達系”完結上市進程后,營收和財務指標是企業發展好壞的要點根據,快遞提價在所難免,而且可能不會恢復原有價格。
上述網點負責人并不看好提價。他以為,盡管官方宣稱提價是為了提高質量添加顧客滿意度,但實質可能只是添加了企業營收,顧客不會有直接感觸,“究竟怎么進步滿意度?也沒有細則出臺”。
該負責人指出,快遞行業規模效應顯著,只要彼此協同才能下降成本。即使不能進步服務質量,提價也要試圖“救活”一些弱勢網點,讓各網點間趨于穩定,達到協同的效果。
國金證券分析師同樣以為,提價的本質在于緩解高派件份額網點的成本壓力,堅持終端網絡的穩定性;長時間有望引導客戶價格預期,引導網點進步終端價格。長時間看,快遞行業受運輸成本添加、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要素影響,提價是大勢所趨,但仍需競賽格式的改進和顧客心思預期的習慣雙要素的改進。
據快遞行業專家趙小敏曾表示,快遞企業應當在價格傳導機制上著力,根據各個網點競爭激烈程度、收發快件比例、客戶結構等進行利益平衡,一旦調價要確保能體現到網絡與快遞員的服務及收入的變化上,所以快遞企業需要在網絡結構末端進行整體的調整。來源:
國際快遞
上一篇 供應鏈物流走向融合推動新零售模式提高物流響應速度
下一篇 扶持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整合多方力量構建高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