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世界級機場群聚類分析與精準施策研究
【專業(yè)分類】機場運營 【文章編號】37-2020-0046
世界級機場群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集聚現象,是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行動綱要》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成渝等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眾所周知,世界級機場群既不是“一群機場”,也不是“機場一群”,而是有機組合的機場網絡體系,是機場業(yè)一種新型生產組織形式,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表征之一。目前,我國民航業(yè)尚未對世界級機場群的組成機場提出量化分類標準,這導致機場群的部分組成機場對這種新型生產組織方式認識不深,對自身功能屬性、地位作用、發(fā)展階段和責任擔當,或有“一畝三分地”思維,或有“過小日子”思想,還有的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世界級機場群建設進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試圖引起行業(yè)內外專家的關注和討論,共同呼吁加快出臺促進世界級機場群更加精準的發(fā)展政策。
我國綜合機場體系的分類標準和功能屬性界定
早期,民航運輸機場分為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后來,隨著航空樞紐概念的引入,又逐漸出現了樞紐機場的分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全國機場大致分為樞紐機場、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航空運輸系統,樞紐機場在全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根據其功能屬性,又細分為國際性樞紐、區(qū)域性樞紐、地區(qū)性樞紐等。
民航局《民用運輸機場建設“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構建由大型樞紐、中型樞紐、小型樞紐、非樞紐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組成的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服務廣泛的國家綜合機場體系。該《規(guī)劃》具體界定了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分類框架,通過提出我國機場的量化分類標準及其功能屬性(詳見表1),對進一步明確我國運輸機場的分類,為世界級機場群的各個組成機場的聚類分析提供了借鑒指引和“法定”遵循。
表1 國家綜合機場體系對運輸機場分類表
運輸機場類別 分類標準 功能屬性 分類解釋 大型樞紐機場 旅客吞吐量占全國比重大于1%,且國際旅客吞吐量占全國國際旅客吞吐量比重5%以上 國際性樞紐 大型樞紐是國際旅客吞吐量累計占全國60%以上的機場群體 中型樞紐機場 旅客吞吐量比重大于1% 區(qū)域性樞紐 大型和中型樞紐是旅客吞吐量累計占全國80%以上的機場群體 小型樞紐機場 旅客吞吐量比重大于0.2% 地區(qū)性樞紐 大型、中型、小型樞紐是旅客吞吐量累計占全國95%以上的機場群體 非樞紐機場 旅客吞吐量比重小于0.2% 非樞紐 非樞紐機場是旅客吞吐量累計占全國5%的機場群體
這種分類方法的科學性主要表現為,一是蘊含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當機場的吞吐量發(fā)展到一定量級,其地位作用、功能屬性、責任擔當以及運營管理模式必將發(fā)生較大變化;二是體現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觀。由于機場業(yè)高速發(fā)展,2010年進入全國前十位只需要1500萬人次,到2019年則需要4000萬人次,而1500萬人次的機場只能排名第27位。因此比率比絕對值更為科學;三是定位屬性一目了然。過去在機場定位問題上,各方經常爭得“面紅耳赤”,當然這都是為了發(fā)展,無可厚非,但確實也耗費了很多精力。還有的機場爭得了較高定位,也寫到了文件上,現實中卻遲遲難以實現。該量化分類標準出臺,上述問題迎刃而解。四是便于分類施策、精準施策。不同層級的機場,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因此分類施策如同“點穴”,發(fā)力更加精準,能夠達到“靶向治療”的效果。
同時我們也看到,美國對機場體系同樣采取該分類方法(詳見表2),進而采取分類施策的方針。
表2 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對運輸機場分類表
機場分類 樞紐類型 分類標準 主要運輸機場 大型樞紐機場 中型樞紐機場 小型樞紐機場 非樞紐型主要商用機場 非主要運輸機場 其他運輸機場
我國世界級機場群組成機場的聚類分析
上一篇 民航簡報|這家美國航司Q1盈利3000萬美元;武漢直播帶貨 賣出兩架飛機
下一篇 全國首創(chuàng)一體化生物安全方艙在白云機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