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經濟艙不僅僅是個產品-深圳出口空運
近幾年,北美三大航陸續推出基礎經濟艙(Basic Economy)。達美最早推出,美聯航于2016年跟進,美國航空于2017年加入。國內幾大航也順勢而為,2019年1月東航推出,7月南航入列。
一、競爭壓力和客戶需求分化是基礎經濟艙產生的原因
基礎經濟艙產生的被動因素源自競爭考量。北美低成本航空的高速發展;近兩年,跨大西洋航線也遭受低成本航空公司的沖擊。對國內航企而言,東南亞等區域也面臨著低成本航企的競爭,而且競爭程度只會越來越激烈。因此,基礎經濟艙推出可以理解為傳統航空公司應對競爭的策略。
基礎經濟艙產生的直接動力來自客戶需求細分;A經濟艙并非一個獨立產品,它內嵌于航空公司的品牌運價體系,是該體系的產品之一。品牌運價將基于機票上的各種權益或產品重新排列組合,其本質是重構高度同質化的航空產品,形成差異化,而差異化能獲得市場認可也是因為市場需求已經明顯分化,不同客源確實需要不同的產品。供給與需求匹配,產品才得以順利推廣和銷售。因此,基礎經濟艙的推出也可以理解為航企對C端客源的重視,是對市場需求的及時響應。
二、北美三大航基礎經濟艙較國內航企更嚴苛
基礎經濟艙定位意味著只為旅客保留最基本或者最核心的產品要素,即艙內產品服務,其它的購票環節、地面服務環節的產品服務基本都被取消或者削弱。不過,不同的航空公司做法不同。
在購票環節,各大航空公司做法幾乎完全一致。都不允許退改簽,不允許提前選座,由系統自動安排座位,這意味著如果多人出行,航空公司不保證安排鄰近座位;不可購買付費升艙;登機時間都是最后。
地面服務環節,北美三大航較國內航空公司更嚴格。國內國外保持一致的都是最后一組登機,都無免費托運行李額;不一致的是,它們對手提行李限制更加嚴格,達美和美聯航都不允許攜帶全尺寸的手提行李進入機艙,只能攜帶不超過座椅大小的行李,如果超尺寸,需要在登機口接受付費托運,而且需要交付額外的登機口辦理手續費。國內則無此項限制。
機上服務方面,各航企做法不一。南航不提供機上餐飲,東航提供,北美國內航線只提供休閑小食,因此和南航差異不大。不過,各大航企都允許使用機上娛樂設備。
適用航線方面,北美三大航推行范圍較國內航企更廣。它們最早在國內市場推廣,目前已經拓展至跨大西洋航線;國內航企目前僅在東南亞市場推行,且僅試水若干條航線。
資料來源:各航空公司官網及公開資料
三、基礎經濟艙的意義已經超越產品本身
北美三大航基礎經濟艙使用條件較國內航企更嚴格,背后有著更成熟的條件。雖然北美航企受低成本航空公司沖擊較歐洲弱,但是近年國內航線也受到邊疆、精神、忠實等中小低成本航企的沖擊,更不用說低成本航空的鼻祖西南航空已經成為北美第四大航企。另外,跨大西洋航線也遭受挪威航空等長程低成本航企的侵蝕。低成本航空發展充分的市場,給傳統航企帶來困擾,但也為推出基礎經濟艙創造了有利條件。市場成熟,政策環境寬容,旅客已經習慣低成本航企產品理念,即使北美三大航的基礎經濟艙使用條件嚴苛,旅客也能接受。
反觀國內,市場景象不可類比。匯豐銀行認為中國低成本航空的市場份額約10%,這更似樂觀評估。中國有廉價航空,但認為廉價航空就是低成本航空,恐怕不能概念替代。低成本航空的表象是票價低廉,機票和附加產品拆開賣或打包賣;實質是有競爭力的成本結構。然而在國內目前的結構環境下,“低成本航企”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低成本結構。它們難以真正放開地學習亞航等領先LCC的做法,加上國內政策規制,廣大旅客還是認為機票就應理所當然的包攬一切,缺乏市場培育意識。這也是東航、南航當前僅在東南亞市場推出基礎經濟艙的原因。
航空產品先做減法,再做加法是低成本航空欠發達市場推行品牌運價體系的主要路徑。基礎經濟艙就是做減法,可以理解為將航空產品“瘦身”為位移,即安全、準時、便捷地將旅客從始發地運輸到目的地,但是價格非常便宜。如果旅客希望獲取位移以外的產品服務,需要額外購買更高等級的品牌運價。減法做地更徹底,市場培育就能做地更充分。北美三大航不允許基礎經濟艙旅客使用艙內行李架,相比之下,國內航企已經相當“仁厚”。
上一篇 中國學員在美墜機身亡:系家中獨子 父母為聾啞人士-香港國際快遞
下一篇 大興機場值機柜臺分布大揭秘 出港流程了解一下!-哈薩克斯坦的空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