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
國際物流又稱全球物流,指生產和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獨立進行時,為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對物資進行物理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交易或交流活動,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款;而買方接受單證、支付貨款和收取貨物的貿易對流條件。 [1] 中文名 國際物流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釋 義 國家之間的物流 性 質 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 類 型 跨國貿易 目錄 1 英文名稱 2 基本含義 3 主要特點 4 概念發展 5 發展歷程 6 物流特點 7 發展趨勢 8 現狀探析 ▪ 必要性 ▪ 中美比較 ▪ 中國現狀 ▪ 應對措施 ▪ 結論 9 不足之處 國際物流英文名稱 編輯 播報 英文名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國際物流基本含義 編輯 播報 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指物品從一個國家(地區)的供應地向另一個國家(地區)的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廣義的國際物流研究的范圍包括國際貿易物流、非貿易物流、國際物流投資、國際物流合作、國際物流交流等領域。其中,國際貿易物流主要是指定組織貨物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非貿易物流是指國際展覽與展品物流、國際飛時達快遞物流等;國際物流合作是指不同國別的企業完成重大的國際經濟技術項目的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投資是指不同國家物流企業共同投資建設國際物流企業;國際物流交流則主要是指物流科學、技術、教育、培訓和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狹義的國際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L)主要是指:當生產消費分別在兩個或在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獨立進行時,為了克服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空間間隔和時間距離,對貨物(商品)進行物流性移動的一項國際商品或交流活動,從而完成國際商品交易的最終目的,即實現賣方交付單證、貨物和收取貨款,而買方接受單證、支付貨款和收取貨物的貿易對流條件。國際物流的實質是根據國際分工的原則,依照國際慣例,利用國際化的物流網絡、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實現貨物在國際的流動與交換,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國際物流的總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服務,即選擇最佳的方式與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 國際物流主要特點 編輯 播報 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相比:在物流環境、物流系統、信息系統及標準化要求這四個方面存在著不同。國際物流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國際物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物流環境的差異,這里的物流環境主要指物流的軟環境。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與物流相適應的法律,這使國際物流的復雜性增強;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的科技發展水平,使國際物流處于不同的科技條件的支撐下,甚至會因為有些地區根本無法應用某些技術,導致國際物流全系統運作水平下降;不同國家的不同標準會使國際物流系統難以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國家的國情特征,必然使國際物流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物流環境的差異,迫使一個國際物流系統需要在多個不同法律、人文、習俗、語言、科技環境下運行,無疑會大大增加國際物流動作的難度和系統的復雜性。國際物流業務流程圖: 國際物流業務運作流程圖 國際物流概念發展 編輯 播報 國際物流發展歷史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這一階段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廣泛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出現了立體無人倉庫,一些國家建立了該國的物流標準化體系等等。物流系統的改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物流活動已經超出了一國范圍,但物流國際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往來的日益擴大,物流國際化趨勢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共同問題。 國際物流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波索克斯認為,進入80年代,美國經濟已經失去了興旺發展的勢頭,陷入長期倒退的危機之中;因此,必須強調改善國際性物流管理,降低產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務,擴大銷售,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勝利。與此同時,日本正處于成熟的經濟發展期,以貿易立國,要實現與其對外貿易相適應的物流國際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網絡,加強物流全面質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國際化的效率。這一階段物流國際化的趨勢局限在美、日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一階段國際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為各國政府和外貿部門所普遍接受。貿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即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貨物運輸國際化、包裝國際化和流通加工國際化等等。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國際物流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大膽探索。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只有廣泛開展國際物流合作,才能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物流無國界。上一篇 國際貨物運輸
下一篇 國際托運-國際行李托運